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3篇
  免费   626篇
  国内免费   1235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314篇
地球物理   349篇
地质学   3107篇
海洋学   29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96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近20多年,济南泉水流量逐渐衰竭,泉水断流时有发生,为保护泉水,恢复泉水喷涌,塑造济南城市形象,该次研究基于50多年的济南地下水勘查、试验和研究成果,实现对城市多源、海量、多期次、多比例尺、异构地质数据的有效管理,然后建立不同地质数据的专业模型,实现对模型时空展布特征的三维可视化再现,并提供对模型的专业处理与分析。最后,从二维三维等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出发,加入时间维度,由历史积累的时空关系,反映济南城市地下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在三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的嵌入,构成地下水四维地质信息系统,在其空间表征的基础上,介绍了城市地下水的形成,泉水的分布、成因、演化以及泉水断流的原因、保泉供水的对策措施等,引导城市地下水的保护和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海洋地质调查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 调查产生的数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应用和共享已成为衡量我国海洋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鉴于传统WebGIS应用交互性差, 扩展再利用性能弱的缺点, 文章以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为基础, 采用基于Flex技术的应用开发接口(Flex API) 和ArcGIS Flex Viewer应用系统框架进行开发, 并定制自定义的微件(Widget)在应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充, 开发部署在网络环境下的“南海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用户能快速、便捷地获取调查数据。文章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调查基本信息的集中管理、展示与服务, 该平台能够较好地满足地勘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对海洋地质工作信息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地学前缘(英文版)》2020,11(6):2243-2269
The Gurupi Belt, in north-northeastern Brazil, is a mobile belt developed in the south-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ão Luís cratonic fragment and crops out as a tectonic and erosional window within the Phanerozoic cover. Field, petrographic, geochemical, geochronological, and Nd isotopic information (new and published) constrain the timing and types of magmatic associations present in the belt and the tectonic settings in which they formed. The Rhyacian was the main period of magmatic activity, which can be grouped into two main stages. (1) ~2185–2130 ​Ma: pre-collisional, juvenile, calc-alkaline magnesian and calcic ferroan granitoid suites, and minor calc-alkaline and tholeiitic mafic plutonism (now amphibolites), formed in intra-oceanic to transitional/continental arcs; and intra- or back-arc volcano-sedimentary basin. (2) ~2125–2070 ​Ma: syn- (two-mica granites) to late-collisional (potassic to shoshonitic granites and quartz-syenite) plutonic suites produced after crustal thickening and melting, with localized migmatization, that intruded during the compressive D1 deformational phase and concomitantly with greenschist to amphibolite metamorphism. There is a zonation of the Rhyacian episodes, with intra-oceanic stages occurring to the northeast, and the continental arc and collisional phases occurring to the southwest,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an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to the southwest, and subduction from NE to SW (present-day configuration). This magmatic framework is a continuation to the south of what is described for the São Luís cratonic fragment to the north, and the orogenic scenario is identical to what is observed for the same period in the West African Craton (Eburnean/Birrimian orogen), which additionally supports previous geological correlations. In the Neoproterozoic, a few magmatic occurrences are recognized. An extensional event allowed the intrusion of an anorogenic, nepheline syenite at ca. 730 Ma,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intrusion of a crustal, calc-alkaline microtonalite, of uncertain tectonic setting, at 624 ​Ma. Both intrusions underwent greenschist to amphibo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between 580 Ma and 529 ​Ma. This metamorphic event is probably related to crustal thickening, which produced crustal melting and intrusion of two-mica granites between 595 Ma and 549 ​Ma. The absence of oceanic and arc-related assemblages, along with geophys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basement of the Phanerozoic cover indicates an intracontinental setting for the Neoproterozoic–Early Cambrian evolution of the Gurupi Belt, with rifting and posterior closure of the basin, without oceanization. Rifting and closure correlate in time with the onset of Rodinia breakup and West Gondwana assembly, respectively, but we interpret the events in the Gurupi Belt as having no direct role in these two global supercontinent-related events, but, instead, as being related to orogenic events occurring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West African and Amazonian cratons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4.
山西芦芽山地区树木年轮记录的1676 AD以来5~7月温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山西芦芽山地区采取了符合国际树轮库要求的油松样本,通过交叉定年和应用区域生长模型,建立长度为328 a的标准宽度年表.根据RCS序列所揭示的气候低频变化特征,确定1676 AD以来夏季温度可划分为两个时段:1676—1865 AD和1866—2003 AD.在1676—1865 AD时期,夏季温度变化主要表现为“冷强暖弱”,其中1710—1720s为最冷时段.1866—2003 AD时期,夏季温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变暖,冷暖交替频繁”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CWRF模式的降尺度能力和其热带气旋模拟对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本文利用ERI再分析资料驱动CWRF在30km网格上对1982-2016年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开展了一次集合模拟.结果表明:CWRF与ERI均能模拟出热带气旋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形势且均存在低估,但相较ERI,CWRF的降尺度技术和集合模拟可以再现更多的热带气旋,显著减少低估.年际变化结果提升最为明显,它对积云方案最为敏感,其次是边界层,陆面和辐射方案,对云和微物理方案较弱.该研究为应用CWRF理解和预报热带气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决策者和公众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这需要更加丰富的、区域尺度上的当前和未来气候状况的精细信息。《图集》与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中其他章节相协调,评估区域气候变化的观测、归因、预估的基本信息,并建立了在线交互图集系统。《图集》包含图集章节和交互图集两部分:图集章节基于新的区域划分,评估了各区域的气候变化,重点关注地表温度和降水的观测趋势、归因以及预估的未来变化。交互图集是AR6 WGI报告的一个新组成部分,基于观测、全球(CMIP5和CMIP6)和区域(CORDEX)模式数据,以互动地图的形式提供观测和预估时间段的气候变化和归因的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7.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第九章综合评估了与海平面相关的最新监测和数值模拟结果,指出目前(2006—2018年)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处于加速状态(3.7 mm/a),并会在未来持续上升,且呈现不可逆的趋势。其中低排放情景(SSP1-1.9)和高排放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预估全球平均海平面(GMSL)分别上升0.15~0.23 m和0.20~0.30 m;到2100年,预估GMSL分别上升0.28~0.55 m和0.63~1.02 m。南极冰盖不稳定性是影响未来海平面上升预估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之一。区域海平面变化是影响沿海极端静水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素有"黑金子"称谓的石墨,是传统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的矿物原料。文章以阿尔金南缘金鸿山—俄博梁地区的晶质石墨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研究,分析了矿床成因。认为金鸿山—俄博梁地区具备较好的晶质石墨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崔大勇 《探矿工程》2018,45(12):91-93,68
针对石油钻井工程与矿产地质钻探工程中使用的部分专业术语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梳理,为了方便各项技术工作的融合、沟通交流和资料的收集与验收,希望相关专业术语在定义和使用上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以便于对今后非常规油气地质岩心钻探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